儒家礼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已久,影响深远。儒学作为中国最早的显学,其思想深入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而儒家思想正是滋生于典雅的宗周礼乐文明,“中华文明”素以礼仪之邦相称,其思想深入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园林更不会幸免于此。当我们陶醉于传统园林的美景之时,随时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和意境表达之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
第一,儒家礼乐思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乐思想,在《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基础上,在反复与游移中逐渐向“五礼”靠拢。
强调适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融合方面的需要,而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就是古文经学的崛起并把《周礼》的影响推到了一个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礼乐思想最大的成就就是系统地强调了伦理道德思想,使儒学在玄风强劲、佛学大盛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具有自己的位置,使各封建统治者以儒治国成为可能。
隋唐是礼乐思想的成熟时期,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所云:“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
宋明时期,儒学扭转其式微的局面,以新的面貌“理学”示人,在内部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之下,礼乐思想仍保持其鲜明的特点:
强烈批驳理学对人性的侄桔,肯定“人”的价值,回归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到了清朝时期。
儒学学者以“舍理崇礼”为己任,此时的儒学以“朴学”的面貌再次出现,将人的性情作为礼乐思想的根本基础,也是对早期儒家礼乐思想的回归。
儒家礼乐思想并非独立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儒家传统思想之中并与之相生相伴。
第二,儒家礼乐思想内容
儒家礼乐思想的内容和涵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出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乐来感化人的内心情感。
使人自发地按照礼的规范行事,引导社会各阶层正确梳理人与人、情与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的关系。
其中蕴含丰富的有价值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正如《乐记》中所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儒家认为至美至善的音乐并非提供生命个体感官上的低级享受,它是需要“天”、“地”万物的规律协调方能实现。
因此,只有天、地、人三者三位一体,即个体生命与自然、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才能使个人身心、社会国家、天地自然达到和谐。
正是由于儒家深刻认识到音乐对于人心的强烈影响,因而认识到礼乐教化人性的重要功能,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由音乐的中和到达情感中和的至高境界。
儒家通过礼乐教化使个体成为可以实现理想社会的完美之人,这种对“成于乐”和“游于艺”的认识,早已超越了智慧和道德的范畴。
而将人生这一个中国文化艺术的主题引向审美。儒家经典中大量与此相关的命题如“有朋自远方来”、“安贫乐道”等等。
随着后代文人对理想人生的不断阐发和实践,而深深根植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
园林正是这样一种场所,人们在这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以自然审美对象来再现和阐释孔子儒学崇尚的这种人生最高境界。
第一,中和之美
私家园林狭小的地域空间并没有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由“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弥”迂回委屈的空间变化过程中。
私家园林从布局到各个要素之间仍然保持相对精巧的平衡关系,内部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反而愈加精巧细致。
这种复杂要素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而富有变化的矛盾关系鲜明的体现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中“中和之美”的审美境界。
从园林最开始的“礼乐”娱神活动中,先民就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理性思维模式取代原始思维模式后,园林也是以追求心理的愉快为目标。
追求人“中正平和”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乐的本质所在。“中和”之美也在美学内涵上不断地发展丰富。
并指导着日渐民间化的私家园林在维系“天人”庞大体系的同时,在内部建立起平衡各种矛盾的和谐规律。
中唐之后的“壶中天地”园林形式迅速成为私家园林的空间追求,在这个时期,儒家的“中和”之美已形成完善成熟的美学体系融入中国人的骨血之中。
它不单单指导着各单体景观要素的外在和谐美,更多的是在组织园林空间结构与周边环境的相对平衡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中和”的审美境界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仁者乐山
江南私家园林是山水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园林的基本骨架或是山水环抱或是以山或水。
再在山水骨架的基础上广营建筑、种植树木,成就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山水比德”作为孔子最早提出来的山水审美命题。
在江南私家园林游憩境域有鲜明的体现,一方面浓厚的山水情结,另一方面是像天法地、卷勺山水的具体运用哔咔漫画。
中国古典园林源头之一的台,便是以山为范本,如殷封王所筑鹿台、楚灵王所筑章华台等,伴随着儒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文人士大夫开始将“山水比德”的审美意识与园林山水进行比对,使园林赋予山水情怀。
如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良岳“山环水抱”的格局。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游憩范围的限制。
不可能皇家园林一样辉煌大气,因此引入“纤余委曲,若不可测”的营造方式,表现出园林纤巧多姿,高度意象的山水之底蕴。
除了山水布局之外,山水比德的审美意识集中体现于植物情节,如士人将梅、兰、竹、菊、松、荷等配以形态各异的山石置于堂前屋后。
与自身人格品性形成比照附会,通过植物内在精神与人的道德品质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前宅后园
建筑空间是人的直观体验的形态表征,体现社会制度、反映社会秩序、安顿人们身心的场所,符合“礼”的秩序特征;
诉求,符合园林空间是人的情感体验的形态表征,体现园主或造园者人生理想和情感“乐”的物化特征。
儒家的礼制思想除了在宅与园的布局上有体现外,还产生了宗教性质的宗祠,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私家园林布局也包含祠堂部分。
是供奉祖先牌位、从事家族宣传、议事宴饮的地方,形成一个礼制中心。
祠堂的布局千篇一律,以中轴线对称布局,门厅、院落、正厅、加上两侧的廊庆代之以围墙,呈现内向式、封闭布局。
第二,浓与伦理
古代的豪商和乡绅再有家资,也不敢在居所上大势摆阔,商宅是不能使用金柱大门和广亮大门的。
只能使用规模更小的蛮子门,门上方也没有装饰。膺越者即属犯法,普通文人学者、乡绅、富商即使有经济实力,也不能建造豪宅。
《唐律》规定建舍违令者杖一百,并强迫拆改。这种礼制的倾向表现得最为彻底的当属皇家园林。
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江南私家园林较之皇家园林中表现得较为含蓄。
由于受到儒家礼制思想中“三纲五常”的影响,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表现出对称的秩序,功能与形式体现的是伦理道德规范。
严格依照宗法和等级制度,是一种“礼”的精神。儒家思想中伦理观是一种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准则的总看法。
结语:通过儒家“礼”的思想的分析和推进,得出江南私家园林布局的哲学,即礼之序、礼辩异。
在礼的分析与推进中得出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研究,其中礼对建筑总体布局的影响。
即前宅后园,礼主宅邸;等级森严,浓与伦理;主次分明,重心均衡。礼对建筑单体布局的影响。
即色彩分级,意蕴无限;装饰丰富,耐人咏叹。儒家礼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礼乐对自然崇拜的起源到孔孟荀的理性改造和理论的梳理。
儒家礼乐思想中积极的因素对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对当代社会生活、管理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1,《园林与中国文化》
2,《孔子论语》